拓展学术研究能力 谋划专业未来发展 ——文传学院传播学系开展第21期“传媒学术吧”及专业建设研讨会

  

      2023年10月18日下午,文化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于博远楼502会议室举办第21期“传媒学术吧”及专业建设研讨会。传播学系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徐轶瑛以《身体与技术:多元身体观的转变》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并以此为起点反思了新媒介技术对身体带来的挑战。活动由传播学系主任贺心颖主持。

  

    徐轶瑛作主题分享

   分享的过程中,徐轶瑛结合自己近期的研究重点及生活感悟就“不同技术时代的多元身体观”进行介绍。她分别就胡塞尔在《大观念II》中的“躯体”与“身体”之分、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中的身体现象学、德雷福斯技术现象学思想中人类具身性的三个层次、唐·伊德在《技术中的身体》中提出的理解身体的三种路径展开说明和剖析。

  对于“新媒体技术对于身体的挑战”这一议题,徐轶瑛综合其他学者的观点,提出从后人类主义到“后身体”社会的趋势问题。她指出,后人类主义作为对人文主义的反叛,认为人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技术对人与社会环境的改造,人本身的发展将深受影响,原始的自然进化将逐步让位于技术带来的人工进化。梅洛·庞蒂曾经坚持认为的“身体是不可逾越的空间边界”的观点,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中被完全打破,人类对身体自由的自持性,在技术对人身体争夺的过程中,逐步演变为人类身体对技术的沉沦,构成技术对人的“身体殖民”以及更深层次的“意识殖民”。

  分享结束后,在座教师就身体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贺心颖对徐轶瑛所作研究的前瞻性和专业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就“技术与人身体边界的争夺”“技术拜物教产生的媒介发展是否会发生反向”进行了讨论。石刚从“赛博格”视角对身体与技术的关系提出讨论。他指出,在如今的时代,世界存在的方式可能不止一种,人们过去认为的“人必须要以肉身的方式来存在”的观点,如今被技术所改变。从哲学层面讲,现在的技术正在使过去宗教所追求的“肉身长存”变成现实。王昕从中西文化结合的角度,认为身体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核心是身心问题、是生命的存在形式问题。技术赋权给每个人平等发布信息的权力,但归根结底要由人所控,人应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核心。项奇仁、高冉就“技术与人何为主动”“技术的娱乐化倾向”问题分享了看法。

          

   

    传播学系教师热烈讨论

  “传媒学术吧”是文传学院传播学系自2010年至今的一项教师学术交流活动,每期由一位老师围绕一个主题阐述自己的学术心得,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其他教师共同就该主题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与交流,现已成为传播学系的一项品牌活动。

  活动结束后,在贺心颖的主持下,传播学系的教师从专业未来发展的角度,就微专业设置、教学评估自评报告等相关议题进行了研讨。随着传媒产业发展格局的不断变化,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亟需与时俱进。贺心颖在国内一些有代表性的高校新闻传播学微专业设置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传播学系的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带领教师们就微专业设置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展开了讨论。同时,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教学评估,传播学系的教师们共同审议了草拟的教学评估自评报告。研讨会最终于当天下午15:00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