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
传播学系20周年系列
黄鑫,1989年6月生,2011年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传播学专业,2014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播学专业-应用传播方向。2014—2019年,任职于CSM媒介研究。2019—2020年,任职于央视频。2021至今,任职于克劳锐Topklout,担任克劳锐指数研究院院长。
01
记忆中的传播学系
Q:大学期间,您印象深刻的老师和课程有哪些?为什么印象深刻?
A: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和课程基本都是大三以后的专业课,包括刘宁元老师的《中国新闻史》、孙国平老师的《新闻写作》、陆彦明老师的《媒介经营管理》、贺心颖老师的《新闻英语》和郑文明老师的《传媒法律法规》。
Q:在首经贸读书时,您有哪些趣事、憾事、难忘的事?为什么难忘?
A:最难忘的事情是在郭媛媛老师《媒介策划》的课堂上,我和同学们共同完成小组作业。这门课是让我们以班集为单位,共同策划栏目的拍摄。三个班的同学完成作品后,到传媒实验中心举办闭幕式,在闭幕式播放影片,由评委进行点评。这门课程为同学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大家的凝聚力。
Q:大学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社团活动,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和实习,如果是的话,您认为这些经历是如何塑造了您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您有什么样的影响?
A:我在大一担任过班长,也在学生会体育部工作过。上大二时,我实习了一个月,并参与到了2009年的国庆活动。读大三时,我开始一边实习,一边准备考研。
我认为社会实践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偏工作类的,需要自己多参与,提升业务能力;一个是偏调研类的,能够锻炼研究思维与能力,培养学术敏感度。大家可以根据自身对未来的规划,选择参加相应类型的社会实践。
02
传播人的求职发展
Q:在首经贸求学期间,是否已经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或者人生志向?如果有,是入学前就已经有,还是入学后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明晰?是如何逐渐明晰的?您的第一份工作是否直接与自己的职业目标吻合?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
A:上学期间,我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是大三的时候,陆老师在《媒介经营与管理》课堂上讲到了“收视率”,这激发了我的兴趣。因此,我读研选择了类似的研究方向。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了从事收视率业务的单位。回想起来,从研究生的方向,再到工作的内容,其实都与当时课堂上接触到的“收视率”是相关联的。
Q:您认为在大学期间还有什么对于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有帮助?
A:大二、大三的两段实习让我对于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实习让我明确工作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第二,实习帮助我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总之,如果在校期间缺乏实习经历,你在毕业后选择职业时,依然会到迷茫。
Q:您在第一份工作中有哪些难忘的或者独特的经历?
A:第一份工作有两件事情比较重要:首先,它让我更加了解行业,让我的业务基础比较扎实;其次,在工作期间,我遇到了行业的转型期。2016—2017年,短视频冲击传统媒体行业,电视台收视率也受到影响。因此,公司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去迎接行业转型的挑战。新部门主要从事短视频和直播相关的研究,我也有机会跟随原来的部门去做了一些新的研究,这有助于我开展后面的工作。
Q:您的职业经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化?请问最后是什么契机选择加入克劳瑞指数研究院?
A:我在索福瑞工作了五年多的时间,工作内容从传统媒体收视率到短视频、直播相关研究。之后,中央电视台布局新媒体领域,公司承接了它当时的前期调研和产品设计相关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我对这个项目产生了兴趣,就跳槽到了该平台——央视频。
在央视频工作一年后,我又转而从事OTT、电视盒子相关的业务。由于当时公司面临新的业务转型,我离职来到了克劳瑞指数研究院。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在社交媒体领域进行行业研究。这与我之前从事短视频、直播行业研究的经历比较匹配,所以我就一直工作到现在。
03
工作发展情况与挑战
Q:现在AI对行业的冲击力比较大,您认为AI对克劳瑞指数研究院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否会产生影响?
A:暂时还不会。AI只是工作的辅助,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数据的归纳、总结。但是一旦工作内容涉及到行业背景、行业的深度剖析,AI目前是无法完成的。比如,如果将行业研究报告的需求发给AI,就会发现它输出的内容都是空泛的、简单的。但是从业者能给出的内容是深度的、专业的。从整体上看,至少现阶段我觉得AI还代替不了比较专业性的行业分析。
Q:目前有哪些新兴领域或技术是您特别关注的吗?
A:我比较关注线下实体领域以及AI技术。AI能够帮助人们提高效率,成为工作的重要辅助。
04
未来展望
Q:您对学院传播学系未来的发展、学弟学妹们有什么祝福或者期望吗?
A:我一直持续关注学院、传播学专业的发展,也深切感受到传播学专业越来越好。2014年,我回学校参加了在传媒实验中心举办的传播学专业十周年庆典活动。今年是传播学系的二十周年,和十年前相比变化还挺大的,包括学院的设备、师资力量、学生的发展。传播学专业是学校比较年轻的专业,希望专业继续为学校带来新的活力。
Q:能否请您留下对传播学系的一些寄语?
A:我希望我们专业出来的同学能够在更多的领域里有所建树。相信在未来,在你们毕业后的20年或者30年,大家会有更好、更多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