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张晨翼,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副社长(主持工作)。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先后毕业于首都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年7月进入中国新闻社,在总编室任编辑。2016年10月,赴尼泊尔分社担任负责人、首席记者职务,采访足迹遍及伊朗、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2021年1月任满回国,然后在国际新闻部担任记者、签稿人。2024年4月,赴安徽分社工作。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奖,获得中新社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并在2018年、2020年获“优秀中层干部”称号。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Q:印象深刻的老师和课程有哪些?为什么印象深刻?
A:我比较印象深刻的一位是李景强老师,教授的是课程是《东西方文明比较》。李老师让我们一个更广阔的一个视野看待问题,鼓励我们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讨论国际传播相关问题。此外,李老师特别善于引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让我们进行不断反思、研究和讨论。李景强老师个人的生活经历也很丰富,学识也很渊博,所以他的每一节课都让我们如沐春风。他讲课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对生活常识的介绍,是位非常有意思的老师。
贺心颖老师的《新闻传播史》让我感受到治学严谨的重要性。学习新闻史是学习新闻传播的核心内容。只有学好新闻传播的历史,我们才能映照当下,理解现在自媒体的发展。贺老师的课程给我们很多启示。郑文明老师讲授的课与法律相关,培养了我们用法律的基本思维去看待问题。学习这种法律的思维有助于我们更有逻辑的看待问题,让我们的头脑不会跟着情绪走。陆彦明老师的《媒介经营与管理》是我们方向的核心课程。其中有许多案例启发我们怎样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和传播环境里面把媒体经营好,这让我至今受用。
Q: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社团活动,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和实习,发生过什么有趣或难忘的事吗?对您有什么样的影响?
A:我在上学期间没有怎么参加过社团活动,大多数的时间是用来学习了。因为我认为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很难同时做好好几件事,因此只能有所选择。如果我精力更充沛,我想我也会参与到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锻炼本领、提升个人能力。
职业选择与发展
Q:首经贸求学期间,是否已经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或者人生志向?如果有,是入学前就已经有,还是入学后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明晰?是如何逐渐明晰的?学校的学习对您后来的工作、深造或者创业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帮助?
A:在求学期间,我并没有明确的自己的职业目标,没有觉得我以后要当记者或者说要考公务员。我当时觉得作为大学生,应该研究知识上的问题,进行学术上的提升。大学期间,我专注学习,把知识点学懂就会觉得很开心。虽然当时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但是有考研的计划。因此,我选择了辅修金融学,并确立了考取北大研究生的目标。
Q:您觉得在传播学系的学习经历对您现在的工作有何帮助?您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工作是否直接与您的专业相关?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工作中有哪些难忘的或者独特的经历?
A:我在传播学的学习经历是完全契合现在的工作的,也有很大的帮助。我当时学的是传播学(媒体经营管理)。现在我在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负责这边的所有工作,包括分社的采编工作、经营工作、党建工作等,学习和工作是完全匹配的。如果没有在传播学系的学习经历,那么做现在这个工作就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了。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中国新闻社,一开始是在总编室当了一年的编辑。因为我本身是学传播学的,有成为记者的职业理想,所以在2016年有机会被派往尼泊尔做了四年的驻外记者。现在回想起来,这是对我个人影响最大的一段经历。当时中新社在海外驻扎的基本上只有一个中国人。我要负责所有的事务,包括新闻采访、编辑和生活事务,同时还要和当地政府和企业联络并处理好关系,还要协调尼泊尔的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的国际传播工作。这是我第一次承担起主要责任的工作。也正是因为我负起了主要责任,每一事情都完成较好,我的能力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此外,在尼泊尔分社驻站的时候,我也经常去周边国家出差,到过伊朗、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家,了解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这让我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在思考差异性的过程中,我也要面对如何在文化差异中开展好各项工作的挑战。这是我职业生涯特别难忘且独特的经历。
Q:您的职业经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化?请谈谈您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和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您对今后的个人发展有什么规划?
A:一开始我是在总编室做编辑,后来我去尼泊尔分社当了四年半的首席记者。2021年上半年,我回到了北京,在中国新闻社国际新闻部担任记者和签稿人的职务;2024年4月底,总社派我到安徽分社主持工作。这就是我的工作变化。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内心深处想当记者。这个理想也驱动着我一直向记者的岗位努力。
我个人的发展规划就是在安徽分社把工作做好,让安徽分社更加壮大,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能在中等以上。
Q:工作之余,您还有什么爱好或者感兴趣的?或者参与了什么社会工作?这些对您有什么影响?
A:我即将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的实践导师。我选择成为实践导师也是抱着去学习他们新思想新做法和新动向的想法,希望科技和媒体可以相互赋能。另外,安徽省最近几年高科技发展迅速,比如量子计算机、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等。从工作的角度看,高科技发展的相关报道也是安徽分社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如何更有趣、更通俗地面向普通读者做好科技传播,也是安徽分社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到中科大当导师,也是想为这一课题进行一定的探索。
Q: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您认为同学们能够做些什么,才能为未来做好准备?
A:我觉得同学们需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和理论。比如,传播理论我们要学,社会学要学,金融、经济学要学,政治学也要学。记者要以客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看待社会的问题,这就需要用丰富的理论知识修养来处理问题。当我们懂历史发展、懂社会学理论、懂经济学理论,就可以对当下的新闻热点有自己清晰的判断。
其次,技能也需要学习。这个暑假我们招了10个实习生。他们能够熟练使用剪辑工具,有的甚至还能使用AI工具,并能够进行网页编辑等。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技术应用也能够成为他们的竞争力。
寄语和建议
Q:毕业多年,您觉得在传播学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留下您对传播学系未来的寄语吧!
A: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的人生轨迹已经彻底和传播学串联在一起。换句话说,我的命运齿轮从进入首经贸传播学就开始转动了。我非常喜欢新闻传播事业,干到退休我也愿意。另外,传播学系的老师对于我这种不太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也给予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各位老师和各门课程都锻炼了我们的思维和能力。
我希望我们首经贸传播学系的同学们能依靠自己的知识,依靠自己的热爱更多地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在媒体同行里面见到越来越多的首经贸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