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应文化与传播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为我院师生做题为《在互联网中做田野:民族志的入场、在场与转场》的讲座。

讲座伊始,董晨宇回顾了他进入互联网的经历,坦言做B站账号的初衷是为了接近研究对象。随后,他分享了研究秀场主播这一群体时,最初遭遇的挫败。他直言,一些教科书上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实际的田野调查。
针对初学者对数码民族志的认知误区,董晨宇强调,观看直播并非田野调查。
随后,董晨宇结合他与合作者近年所做的田野工作,以及发表的论文,阐述了研究者使用数码民族志时面临的挑战,聚焦并反思了田野工作中如何解决入场、在场与转场等问题。

针对空间流动性、时间碎片化与网络关系不稳定性带来的挑战,董晨宇认为“断裂是常态”,建议采用“拼贴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多点移动转换,进行资料搜集并建立明确逻辑。
除了分享方法,董晨宇还强调了研究过程中的伦理与规范,他认为,当研究对象主动选择中断联系时,不能强迫对方恢复联系,应给予研究对象充分的尊重与理解。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提出“非虚构写作与田野调查的区别”等问题,董晨宇逐一进行了解答。他建议,同学们可将田野调查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在实习中开展研究,不仅能获取一手资料,也能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当天讲座由副院长王冲主持,近50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22级广告学专业郝思媛同学说:“董晨宇老师的讲座让我对数码民族志有了全新认知,不仅帮我深入理解了这一研究方法,更让我感受到新闻传播学的独特魅力,让我意识到学术研究能与真实生活紧密相连。”
嘉宾简介: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平台社会、网红经济、数码民族志,自2020年起对中国娱乐直播产业开始进行了田野调查。在传播学、社会学领域发表SSCI、CSSCI论文十余篇,其中《做主播:一项关系劳动的数码民族志》(与叶蓁合作)获得第十届(2021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担任十余家SSCI、CSSCI审稿人。译著包括《舆论的结晶》《宣传》《剑桥美国简史》《交往在云端》《脸书故事》《创作在云端》等。
撰稿:杨雨苗
摄影:王凤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