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经贸传播学系20周年系列访谈⑥ | 2014届校友董雨晴: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个人简介

董雨晴,19929月生,北京人,2014年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传播学系,2014年到北京电视台工作,先后任实习编导、编导。2018年到《财经天下》周刊任职,先后任高级记者、编辑、副主编,目前就职于凤凰网科技频道,任主编

Q:您在传播系学习期间印象深刻的老师和课程有哪些?为什么印象深刻?

A:李景强老师,我觉得他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是非常前瞻的。还有吴三军老师的后期制作相关的课程,他会带着我们去剪辑机房里剪一些很有意思的片子。

Q:您在校期间有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者是参加了什么社团活动?那在这期间有没有过什么有趣或者难忘的事情?

A:我是那一届传播学一班的班长,同时还是学校电视台的常务副台长。电视台的工作我坚持了3年。

刚进校电视台的时候,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实习记者,但我后来慢慢做到了常务副台长之后,就一届一届带了很多的学弟学妹。我也得到了很多历练的机会,这也对我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我发现后面新生的能力都非常强,远超我对大家的预期。我觉得这种传承感、成就感其实还是蛮好的。

Q:在首经贸求学期间,您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或者是人生志向?

A:我们当时的班主任曹健,他是一个对传媒领域有着很深研究的老师。在我们上大一的时候,曹健老师就会把自己的业余时间拿出来,专门教我们一些很实用的东西。我现在的拍摄、剪辑、录音这些能力都是在当时打下的基础。也正是因为他的影响,我才更清晰地意识到,我非常喜欢传媒。我当时就非常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进入电视台。因为我跟视频走得非常近,早期我选择的不是做文字记者,而是成为一名编导。曹健老师带领我在传媒领域的学习,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这也让我在整个大学期间都有非常明确的职业方向。

Q:谈一下您的第一份工作,以及在从校园进入职场之际,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A:上大二时,学校要求我们去实习,而且每人至少实习3周。在吴三军老师的推荐下,我去了SMG旗下东方卫视的北京记者站,实习了两个月。这次实习是我第一次接触新闻工作。作为实习记者,我跟着电视台的指导老师一起进入新闻现场。那年我还走进了国新办,这样严肃的新闻发布场景让我对于记者有了更加崇高的敬意。

尽管我在工作前已经做了很多的实践,但是刚进入职场的时候,上手能力还是相对较弱的。我现在回想起刚入北京电视台的时候,制作的很多内容其实还是蛮初级、蛮粗糙的。直到现在我做到了主编,带了一些实习生,还是会发现他们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Q:您为什么会从编导转向编辑类的工作呢?当时是因为什么原因?

A:随着电视台收视率的下降,电视行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于是我选择离开电视行业,走出去看看。我先去了36氪,一个做创投资讯的平台。由于压力过大,不久我就选择了离职。随后,进入财经类的杂志《财经天下》周刊。在杂志社,我第一次考取了属于自己的记者证。领到记者证的时候,我感到很自豪,同时也转向了编辑工作。在今年年初,我来到了凤凰网。

Q:能谈谈您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和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吗?以及个人未来的规划

A:目前的工作和我原来的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节奏更快,更具备新媒体时代媒介的传播特性,有很多创新的东西。这也是我选择离开《财经天下》周刊进入凤凰网一个主要原因。

我对新闻行业、传媒行业有着极大的热情,我有一个特别美好的愿望,就是一辈子都当新闻记者。

Q:从经济、导播转向科技行业后,您会觉得有一些困难吗?

A:这个倒没有,因为我之前在《财经天下》周刊的时候也是写科技报道的。只不过是财经类杂志中的科学报道更偏向于产业,更关注科技赛道背后的商业逻辑。而我现在所在的科技频道会更关心一些前沿的技术产品。换言之,两个工作有交叉。对于我来说,从经济、导播转向科技行业是可以无缝衔接的。

Q:您认为在传媒领域从事科技行业的主编,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

A:我觉得最基础的是写作能力,因为它是所有领域都需要的能力。其次是要保持新闻人的基本素养,对一切新闻保持高度敏感。同时,要对科技行业有深入的了解,因为科技是很前沿的,有很多硬核的知识要去了解和学习,这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学习过程。

Q:工作之余,您有什么兴趣爱好?

A:我比较喜欢运动。之前写稿子,尤其写深度报道,要收集大量的、可能十几万字的素材,然后写出一篇几千字的报道。我当时真的感觉非常疲惫。那时候只有运动能够把我往回拉一拉,在大量的暴汗、有氧、撸铁之后,再回去接着写稿子,状态就会非常好。

Q:毕业多年,如今回想四年的大学时光,您觉得在传播学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您留下对传播学系未来的寄语。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收获了一份非常珍贵的师生情,我跟现在很多老师、同学都还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络。

希望传播学系越办越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校友,然后大家一起为学校、为学院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