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张宁欧,传播学专业2008届毕业生,开睦(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纪录片导演。
访谈内容
Q: 作为传播学2008届的优秀毕业生,您在学校期间印象比较深刻的老师或者是课程有哪些?
A: 先说印象深刻的,基本上都是跟我现在专业比较相关的,一个是王昕老师的讲授的视听语言课程,另一个是吴三军老师关于摄影摄像的课程。这两门课程和我现在从事职业关联度比较高,也有利用学院的摄像机和照相机进行实操训练。
Q: 您在学校期间有没有担任过像学生干部,学生会的干部,或者是说您印象比较深刻的参加的社团活动。这些经历对您来说有什么样的影响?
A: 在校期间,我担任了系学生会的办公室主任以及话剧社的社长。其实学业外的活动更多的是锻炼和不同群体的交流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我也在学习和不同群体沟通各种事情,从而共同完成一个目标。
Q: 您在上学期间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
A: 大三、大四的时候,我就有出国深造的计划。在这个目标的驱动下,我一直关注国外影视相关的专业,确立最终的方向。
Q: 您在创立开睦公司之前,有哪些职业经历吗?您公司有哪些具体的业务内容?
A:2014年从国外毕业后,我先后在北京三家专业的纪录片制作公司工作过,分别工作了三个月、两年和一年多。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我就开始自己创业。
我们公司主要有四部分的业务内容:一是纪录片的制作,这是我们的核心业务。公司业务贯穿纪录片制作的各个环节,包括从前期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二是广告制作,与4A广告公司上下游的一些合作;三是商业宣传片的制作,它更多地是服务于企业;四是婚礼拍摄,这是我们刚开启两年的新业务。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也在不断地调整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还在不断搭建扩展自己的业务团队。
Q:在纪录片和宣传片的创作过程中,有哪些主题或者是题材是您特别希望关注并且传达给受众的,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A:纪录片的价值和故事片、电影可能不太一样,它更注重社会价值。我们在制作过程中也秉承着社会价值大于商业价值的理念。当前,我们关注到自闭症儿童这个群体,想要创作和他们相关的作品。
作为一名纪录片的导演,我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普通人去理解自闭症儿童。在我的设想中,将摄像机交给自闭症儿童,以他们自己的视角去拍摄视频,记录世界。我相信摄像机能够展现他们视角下的世界,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自闭症儿童。另外,我也愿意邀请患有自闭症的青少年和我一起担任导演,实现他们的价值。希望未来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名单里面不只有我,还有患有自闭症的青少年。这是我目前关注的主题,想要通过纪录片展现自闭症青少年自己的世界,从而让更多人了解自闭症群体,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Q: 您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呢?
A: 作为创业者,我需要从商业角度考虑公司的运营,需要完成一些商业项目,比如通过纪录片这种方式帮助企业进行品牌宣传。但是作为创作者,我更想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刚才提到的关于自闭症儿童的纪录片。
我需要在商业项目和艺术追求中找到平衡点:具有艺术性的作品需要时间、经济、人力多方面的长期投入。对于一个企业经营者来说,这种风险可能会很大。作为一个纪录片公司的创业者,对艺术与商业的取舍是我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
Q:进行艺术创作,影视创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投入和调研。您是如何保持您的创作热情和动力的?
A:我的创作热情和动力更多来源于做纪录片的初衷。最开始接触纪录片,我认为它是一个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去不同的地方,认识不同的人,同时保持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这需要记录者以一个更加平和的心态去接近各种人物和环境。在接触新的人物、新的环境的过程中,我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让我越来越发现世界的多样性。在与不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我也能够感知到不同人群观察世界的多元视角。所以在工作中,当遇到新的项目和挑战,找不到创作动力时,我往往都会想想自己的初衷,让自己不断地往前走。
Q:对于想要进入纪录片创作,或者是说想要进入传媒行业工作的这些年轻人,您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指导?
A: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开拓视野,开拓眼界。学习传媒专业的学生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一种视角,而是要打开自己的视角,多听不同的观点,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Q:毕业多年,如今回想四年的大学时光,您觉得在传播学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留下您对传播学系未来的寄语吧!
A:最大的收获是打开了通往专业的大门,让我保留对专业的兴趣,并且让我在今后的道路上始终能够保持热情。
希望能有更多学子在这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