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团支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引领广大首都青年学生在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根据团中央、团市委相关部署,校团委将组织开展2020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与形式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回报社会,广泛动员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实践活动,努力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活动实效性、规范性和专业性。2020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采取“线上组织、属地实践、远程协同”的形式开展,采取个人实践立项与线上组队立项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参与社会实践的个人、团体要严格遵守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部署要求。个人立项由学生围绕家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就近开展调研。组队立项通过线上方式成立实践队,围绕同一主题,由队员在各自家乡进行调研,远程在线组织讨论、凝练内容、形成成果。
二、实践时间
2020年7月—9月
三、选题方向
结合今年的疫情防控背景,2020年暑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设立“三大实践专题,三个专项计划”。
三大实践专题见下述(一)、(二)、(三)
(一)讲述抗疫故事,树立制度自信
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回信、五四寄语等重要精神为契机,成立宣讲团,开展线上专题宣讲,挖掘、宣传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的生动案例、感人事迹,阐释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
专项计划:“我身边的抗疫故事”事迹宣讲行动
讲述所在家乡在新冠疫情爆发和复工复产过程中的感人故事,鼓励学生去发掘身边的真人真事,可通过线上访谈、线下拜访,以录像、录音等形式去记录那些感人瞬间,在表达真情实感的同时讲出我们的制度优势,以此激励广大青年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二)决战脱贫攻坚,服务家乡发展
立足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通过线上支教、远程辅导、政策宣讲、技术支援等形式为扶贫事业助力献智。依托学科专业,投身家乡建设,以线上报告的形式为社区基层治理、全面复工复产、美丽乡村建设献计献策,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专项计划:“返家乡”助力家乡中学生提分行动
聚焦疫情下中等教育实际需求,立足线上平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践成员以共青团员的身份结合社会资源的支持,为家乡学校的学弟学妹进行线上辅导,帮助家乡学子克服疫情期间学习环境动荡多变的困难,抵住压力,提升成绩,在帮扶的过程中总结收获,提升责任。
(三)关注公共卫生,聚焦人民健康
疫情期间,公共卫生引起全国人民广泛重视。积极围绕防疫知识、垃圾分类、乡村医疗、科学运动、心理健康等主题开展调研宣传,传播卫生知识,促进全民健康。
专项计划: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动
聚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地区,大学生在所在家乡深入街乡、社区基层参与志愿服务宣讲,积极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着眼倡导文明生活风尚,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引导基层群众革除陋习不吃野味,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四、选题方式
学生围绕选题范围自主命题,可自主选择是否同时申报专项计划。
重点项目和普通项目均上报至领队同学所在的学院分团委,各分团委把关排序后上报至校团委。
我院分团委上报的校级重点项目不超过3项。
五、工作要求
(一)社会实践进行过程中不组织人员聚集、跨地流动,减少实地考察,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模式拓宽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维度,通过电话访谈、视频交流等形式获取调研材料。
(二)选题方向仅作参考,实践团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在选题方向内自拟有研究价值和专业特点的题目,鼓励进行跨学院的联合组队。
(三)同学们上报的项目我们会在学院内组织内部评审,从中选送高质量的内容作为我院重点项目上报学校。重点项目必须有教师带队和指导。
(四)学院申报上来的重点项目,可获得团委经费支持并优先推荐参加团市委评优。普通项目经费由团队自筹。重点项目和普通项目均可参加社会实践的校内评优。
(五)各学院上报的重点团,具备以下资质的可以优先考虑:
1.目标明确,切合时代主题和服务地的需求;
2.实践方案完善,预期成果显著;
3.跨院系、专业、年级交叉组队,人员结构合理;
4.有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全程指导;
5.在某一地区围绕同一主题,可以深入开展的长期项目。
六、时间安排
(一)请有兴趣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自己组建团队,填写项目申报书(附件1)和汇总表(附件2),上述电子版材料打包命名为领队同学班级+领队姓名+项目名称(邮件也以此命名),于7月13日晚上18:00前上报至我院社会实践部邮箱wcxyshijianbu@126.com。
(二)7月中下旬,校团委将本年度立项的重点项目和普通项目进行校内公示,经公示的项目方可实践。
文化与传播学院分团委
2020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