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文传大讲堂第六期:致那逝去的北京城

201652618:30,第六期文传大讲堂于慎思楼401教室准时开讲。本期大讲堂请到了新华社高级记者、《瞭望》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及北京市第十一届政协特邀委员——王军。王军此次的演讲主题为“北京城记”,他围绕北京城的过去与现状,呈现了一场令同学们受益匪浅的演讲。

王军甫一开场,便提出了“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结晶”的观点。在此,他引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讲明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随后他又举出了老北京四合院以及寺庙选址的例子,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敬天文化。在紧随其后被展示出的西班牙、曼哈顿的格状或网状城市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北京胡同的影子。王军表示:西班牙、曼哈顿也好,老北京胡同也好,这样的城市结构可以承受住高密度绿植和高密度人口,因此而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王军接下来介绍了单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他先是摆出了1950梁思成陈占祥共同提出的“梁陈方案”,讲解了该方案在当时的先进性,接着又详细地说明了大改造之弊,说明北京城是在老城之上建新城。

除此之外,王军还向大家介绍了2004年版北京城总体规划,之后又以“被强化的单中心”为分论点,讲述了中心城越发强大的呼吸作用。

最后,王军作出了如下总结:北京旧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结晶、人类在地球表面上“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她积淀着中华先民营造城市的杰出智慧,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对北京旧城的持续拆除,不断恶化了北京的城市功能。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事关法律尊严、文化认同。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整体保护的原则,为北京的城市文化发展,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复兴,提供支撑。

在整场演讲中,同学们了解了北京旧城被持续拆除的状况,陷入对曾经的市井生活的回忆。除了懊悔和惋惜,人们更应该做的是保护传统城市风貌,保护这个“全人类的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王军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拾年》及《历史的峡口》,并先后获得了文津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中国建筑图书奖等。《城记》一书于2011年被《纽约书评》评价道:“这本书与帮助人们改变城市环境思考方式的经典之作——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相似,并成为这个国家新兴的城市遗产保护运动的核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