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经贸传播学系20周年系列访谈①|2013届校友于乐:领潮智媒,筑梦前行

传播学系20周年系列访谈

人物简介

640.png

640.png

于乐,199010月出生于北京,2013年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传播学专业,大学期间担任班长。本科毕业后,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媒体文化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在香港留校工作一年,担任研究生导师助教。后回到北京,加入凤凰网,参与凤凰内部创业项目凤凰FM,完成该APP新媒体传播业务,独立创办凤凰读书计划微信公众号。之后进入中信出版集团,完成中信新媒体数字产品中信书院0-1搭建,参与策划和制作中信第一本有声书《人类简史》。2017年,从中信出版社离职加入喜马拉雅,成为喜马拉雅有声书业务北京分部的1号员工,参与北京业务的原始团队搭建。加入喜马拉雅后的一年内,带领图书业务团队与全国300余家出版社建立合作,并将《哈利波特》、《三体》等IP引入广播剧领域,创造了行业的多项第一。在岗期间,多次评选为优秀员工并带领组内成员实现岗位晋升。2024年加入抖音集团,负责头部作者内容策划和合作,先后与陈佩斯、余华、李开复等人进行采访和内容合作,帮助其在抖音创建个人IP

Part 1记忆中的传播学系

Q:您读首经贸传播学系之前有什么样的学习、成长经历?

A我的成长经历应该和大多数学生都是一样的,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会学一些乐器,按部就班地参加中考、高考。高考结束报志愿时,我觉得自己对传播学比较感兴趣,所以就报了这个专业。

Q:您在传播学系学习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A: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吴三军老师主讲的一门实操课上第一次接触到了单反相机。在拍体育场的网时,吴老师教我们如何拍出前虚后实和前实后虚的照片。这件事直到现在给我留下的印象都很深。因为我后来从事的工作有一些是与新媒体相关的,这门摄影课对我来说相当于一种启蒙。除此之外,在大学的最后阶段,我也曾经采访过一些行业的前辈和老师。这段经历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Q:您在传播学系学习期间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老师和课程?为什么让您印象深刻呢?

A印象深刻的课程有很多。首先是吴三军老师教的摄影与剪辑。我觉得这门课程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于摄影、视频和图片的审美能力,对于我未来从事相关工作也是一种启蒙。并且这门课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对我现在的工作能力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次是新闻学,任课老师是孙国平教授。每一次上他的课的时候都觉得信息浓度很大,收获非常多。

还有郑文明老师讲授的传播法。当时郑老师会给我们呈现很多特别有意思的案例,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

此外,贺心颖老师的课程对我帮助也很大,她也是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当时我们分析过美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的运营模式,这为我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电视媒介相关理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Q:在大学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者参加社团活动,是否有参加过实习或是实践活动?这些经历给您带来了怎样的收获呢?

A大学四年我一直担任班长,也是校团委宣传部的成员。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因为我觉得大学跟职场是有一部分的相似之处和关联的。当班长除了要管理班级和处理班级事务,还要应对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事情,比如我需要帮助同学去和学院的老师沟通和对接一些事情。我认为这对我的能力有很好地锻炼和提高。

在实践方面,从大二开始我分别在China Daily、《凤凰周刊》和一个公关公司实习,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在技能上,China Daily和《凤凰周刊》都是偏新媒体编辑类的工作。但暑期实习时间并不是很长,当时我希望自己尽可能地在实习期间有所收获,所以我会去主动地寻求一些机会。比如,在《凤凰周刊》实习时,我跟我的指导老师一起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这对我后续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在China Daily的实习对我的人生轨迹改变特别大。我在实习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姐姐,她告诉我除了正常的考研和出国以外,也可以选择去香港读研这条路。后来我在申请香港的研究生时,也用到了China Daily和《凤凰周刊》这些实习单位的推荐信。所以我觉得实习对于后续留学深造也是有比较大的帮助的。

Q:首经贸传播学系求学期间,是否已经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或者人生志向?您觉得在传播学系的学习经历对您现在的工作有何帮助?

A其实我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特别清晰的人生目标的。到了大三,因为一些采访实践活动和传媒相关的课程,我开始想要从事记者的工作。当时同学们也在思考自己是更适合理论研究,还是更想要进入社会进行实践。我觉得自己可能是偏后者。所以那时候的我其实是不想考研的,反而想去报社做一名记者。但是家里特别希望我能继续读研。经过与多方商量,我选择了去香港读书深造。

我觉得在传播学系学习的这段经历对于我们的综合素质其实都是一种积累。从课程设计上来说,它的维度特别广,有理论也有实践,对于我们在未来从事传媒行业相关工作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Part 2传播人的职业发展

Q:您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工作是否直接与自己的专业相关?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工作中有哪些难忘的或者独特的经历?

A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香港读研之后,我的老师让我做了一年助教。但是助教工作其实是帮老师处理一些偏事务性的工作,或者说是帮其他同学去看看论文,以及帮助老师在香港做一些展会的活动策划之类的。但是,这并不是我职业规划中的工作。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回到北京后在凤凰网从事的新媒体相关工作。2015年,新媒体正在兴起,所以我找工作的过程还是挺顺利的,很快找到了这份工作。我加入的是凤凰网内部的小创业团队,参与的是一个比较新的项目——运营凤凰读书计划的微信公众号。我们团队从开始创建账号到账号粉丝达到10万,大概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业绩数据。在工作中,大多数公司其实都是偏数据导向和经营导向的,所以那个时候如果能够快速取得业绩,其实对于后面的职业发展,包括简历也都有比较大的提升。从职业规划方面来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能帮我快速地产出一个结果和业绩的,这为我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Q:能和我们讲讲您的职业成长轨迹吗?请谈谈您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和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您对今后的个人发展有什么规划?

A从首经贸传播学系毕业之后,我先去香港读了新媒体专业的研究生,从香港毕业之后工作了一年回到了北京。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凤凰网,从事的是偏新媒体运营的工作。

从凤凰网离职之后,我到了中信出版社,依然从事新媒体运营。当时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帮助中信出版社运营其主流产品——中信书院,这是一个新媒体APP的产品。

但是在中信出版社工作的时间比较短。当时单位的领导认为喜马拉雅是一个国内正在上升期的音频独角兽平台,于是跳槽到了喜马拉雅。在工作的过程中,他觉得跟我合作也比较顺畅,就把我也带到了喜马拉雅。自此我在喜马拉雅工作了六年半的时间。从一个基层员工到之后带领团队,直到最后离职,我在工作中都与老板有一些直接的汇报,开展一些战略上面的讨论。我的职业生涯伴随着喜马拉雅的成长,经历了公司从起步发展到辉煌再到后面走向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的能力有了比较突破性的提升。

随后,到我工作八九年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够停下来休息一阵子,可以静下来去思考一下后面的职业规划。此外,我到今年10月份就34岁了,人生面临着许多新的选择,于是我选择休息一段时间。在休息的这段时间里,我自己出去旅游,也学习了一些课程,还跟朋友尝试着一起做一些事情。

当我还在尝试探索人生新的方向的时候,字节跳动的抖音集团找到了我。他们认为我之前的履历与他们的一个新岗位比较匹配。这个岗位是和一些头部的作者还有名人进行合作,比如给他们做直播、做短视频、做采访,所以我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加入了抖音。入职之后,我也很幸运地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做出了一些成绩。比如我去采访了李开复、余华,参与了与杨澜的对话,还给陈佩斯的一个戏剧主题做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巡演。与这些老师直接面对面的工作经历,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我也很开心能够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更拓宽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

因此,总结来看我的职业轨迹算是比较顺利,也比较幸运,也很感谢自己能一直不断地在努力。

我认为媒体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比如,从在我上学的时候的电视媒体、纸媒到互联网媒体,再到大家现在关注比较多的流媒体、自媒体,媒介的整个形态发生了变化。同时,市场的变化也是飞速的。对于我个人来讲,我对于未来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划,因为变化太快,机遇也是非常不确定的。我现在比较幸运地能够加入一个头部互联网平台,去接触非常前沿的新媒体领域,还能和各个行业的大咖对话。所以我觉得未来我要做的是不断去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技能、去拓展自己的眼界,确保能够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

Q:您觉得传播学专业学生未来若想进入互联网领域从事传播/内容相关工作,会遇到哪些挑战?

A:我觉得可能会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你身边的同事并不全是传播学专业的,他们可能来自其他专业,甚至可能是从其他行业跳槽过来的。因此,你对于工作的预期,包括你的一些职业理想,甚至对专业的坚守,在工作当中可能存在一种不太能够契合的状态。因此,在某些时候,首先需要放下自己的预期,其次在工作当中需要更加关注自己想要什么,比如在这个工作中你想得到怎样的提升,把握住什么样的机会。这个是我工作以后的一些感受。

Q:您觉得目前传播学系的学生,可以做哪些努力来提升自己,以应对这些挑战呢?

A除了我上面说的人的维度之外,当前学生还面临着行业发展的挑战。如前所述,我在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整个行业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所以我觉得对于目前传播学专业的伙伴来讲,你们走在了这个行业的最前端,大家的优势就在于经历了这些变化,是时代的亲历者,但是未来时代的变化是不确定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大家对于自我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和认知。

对于现在的大家来说,未来的人生还很长,不要太焦虑,可以多去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寻找自己的长板和优势,然后尽可能地去肯定自己。无论是哪方面的优势,都是通往成功的路径,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Part 3传播学系寄语

Q:毕业多年,如今回想四年的大学时光,您觉得在传播学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留下您对传播学系未来的寄语吧!

A我最大的收获是,毕业已经10年了,现在还能回想起在校期间一些很好的老师和他们教授的课程,这些对我个人的影响非常大。

希望文传学院传播学系能够越来越好,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更多的人才。愿每一名从传播学专业走出的学子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不仅在传媒领域大放异彩,也能在其他行业领域中展现卓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