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系成立的第三十个年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特邀请了部分广告系校友及教师代表,通过人物访谈的形式,了解广告系的发展历程,找寻属于首经贸广告人的青春记忆。
首经贸广告30年系列访谈
广告系教师杨景越:见证院系发展,延续温暖情谊
人物简介:杨景越,女,曾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系副教授,从事广告学专业教学工作三十余年。
一、 广告系回忆
Q:在您进入广告系的时候,广告系是什么样子的?后来经历了哪些发展和变化?
A:我是1985年在北京财贸学院毕业留校,加入到工商行政管理系的。当时工商行政管理系分为几大专业课程,企业登记管理、市场经济管理、个体经济管理、商标广告管理、经济合同管理等。我被分配到商标广告这个口,主要开设与商标管理制度相关的课程。以后随着专业的调整,又增加了知识产权制度这门课。这个商标广告管理课程设置,就是广告专业建立的最早源头。
1993年,院系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城市学院成立,广告系隶属其下,当时在任的老师有刘林清老师、刘建一老师、李毅老师、杜文娟老师、杨同庆老师和我等。当时在城市学院内,广告系规模比较小,还是刚起步阶段,第一届广告专业只招生两个班。
我觉得广告系发展比较成熟的时期是在2008年以后,广告系从城市学院分离出来,进入到新成立的人文学院,除了上述教师之外,还逐步增加了张蕾老师、母晓文老师、许敏玉老师、夏凡老师,教师的学历程度也由本科生提升到研究生、博士生学历,再往后入职的新人都是基本上是博士学历了。直到2011年,文化与传播学院成立,广告系成为学院的重要专业之一,每年招生学生的入学分数都较高,毕业时也能找到较满意的工作。进入广告公司,媒体等单位从事广告专业的学生大多能在任职的岗位上做出成绩,这与平时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有直接关系。
大概是从2005年以后,广告系每年分批派出教师进行对外的交流,参加由中国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广告人才培训班、中国广告教育学术研讨会以及与高校同行进行交流,聘请广告业内大咖入校园讲学,分享广告的精彩案例,也为今后学生参加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金犊奖等重要广告设计大赛打下了基础。
此外,我们的办公环境也是在逐步地改善。开始我们没有独立的办公室,2008年后有了大约12平米办公室,但仅仅能放下一张桌子和两个柜子,全系开会时还要到其他的房间去。2016年后才有了现在的办公条件,不仅面积扩大了很多,而且每个老师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工位,配备了电脑、移动硬盘等办公用品。大家可以经常在办公室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广告系的工作。
Q:您觉得广告系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A:从93年建系到我退休的时候,广告系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壮大。首先是专业教师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学历水平也在提升,教学水平在增长;其次,学校提供的教学环境也越来越好。过去上课时,手写手绘,现在已经完全电子化,文字、图片、视频、网络一体,大大提升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现实性以及吸引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学生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仅限于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他们更对广告业的变化感兴趣,对能用于实操的理论更关注,对自己是否能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充满期待。这些都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广告系任教
Q:您在广告系主要承担过哪些专业课程?
A:我从2005年开始讲授广告学概论、广告理论与实务这两门专业课程,同时,开设知识产权制度、公共关系概论两门选修课程。当时的教学任务还是挺重的,既有校内本专业的学生,也有其他专业的,还有校外大专层次的,以及外省市函授任务。我记得最忙的一段时间是每天六节课,连上六天。虽然辛苦,但锻炼了自己。
Q:您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A:我在教学中最大的感触是教学相长。虽然我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但同时也在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不断的充实和学习中。广告市场的快速变化带来广告教学内容的不断调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带来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在授课内容、技巧、方式等方面不断总结探索,这也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这个过程虽然有难度,但是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所以课堂教学、案例讨论、参加各种广告设计比赛、结合校园活动做相应的传播项目,这些形式有机的结合,都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自己也在其中增加了教学经验及专业知识,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让我体会到终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教师的价值。
三、广告系寄语
Q:您对广告系的教师们有什么样的寄语?
A:首先是年轻的时候要不怕吃苦,努力奋斗。其次是学无止境,要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教师之间教学经验、教学内容的交流,与其他高校广告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广告从业人员的交流,与国家广告管理机关的联系等等,可以使我们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洞悉广告业发展的状态和变化,了解最前沿的理论和广告市场的动态,特别是在现今信息传播方式变化极快的状态下,更应该扩大对外的联系和加强自身的学习。
广告系一直延续了老工商系的传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那时候我们经常去看望退休或生病的教师。年轻老师结婚或有了宝宝都会有人去探望,带去贺礼,谁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会得到组织上的关怀和帮助。系里经常有团建活动,增加了教师之间的情感。温馨的场景我现在还经常回味,感受到来自大家的温暖。所以我也特别希望能够把这一传统延续下去。
Q:请留下您对广告系未来的寄语吧!
A:愿广告系有更好的发展,愿文化与传播学院做大做强、蒸蒸日上。